南海部署的“国之重器”,引32国密切关注,俄:中国真的崛起了!

栏目分类南海部署的“国之重器”,引32国密切关注,俄:中国真的崛起了!

你的位置:九游打折代金券怎么用 > 新闻动态 >

南海部署的“国之重器”,引32国密切关注,俄:中国真的崛起了!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0:28    点击次数:72

【引言】

如今,国家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硬碰硬,软实力同样重要。尤其是大国之间,交往的核心就是实力。没有实力,说话都没分量。

最近几年,中国越来越强大了,一些重要的高科技装备展示了咱们国家的进步。比如,“复兴号”高铁在全国各地飞驰;潜到深海里的“蛟龙”号潜艇闪闪发光;还有“北斗”卫星在太空中自由飞行。这些都在证明中国正在快速发展。

在咱们国家的最南边,有个特别厉害的“大家伙”正忙着。它可不是一般的设备,而是咱们国家的“宝贝疙瘩”,专门保护咱们在南海的利益,让那些想打坏主意的家伙不敢轻举妄动。这个“重器”就像个守护神,稳稳地站在那儿,确保咱们的海洋权益不受侵犯。

【一、南海的痛点】

南海,也叫南中国海,是中国最大的海域。尽管名字里有“中国”俩字,但这片350万平方公里的海区,咱们其实没怎么管过。

从秦朝开始,咱们的祖先就已经踏足南海群岛了。历经汉唐,直至明清,历代朝廷都持续管理着这片海域。因此,南海自古以来就是咱们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那些岛屿及其周边水域的主权,早就被历史和国际法律确认为中国所有。

南海是中国海陆交通的要冲,也是“海上丝绸之路”的关键节点。这片海域不仅战略位置重要,还蕴藏着大量自然资源,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极为丰富,因此被比作“第二个波斯湾”。

两岸长时间分隔,加上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低调策略,使得我们对南海的控制力有限。结果,不少岛礁被其他国家非法占领,大量海洋资源也被抢走,这对我国的海洋权益造成了重大损失。

美国在背后不断煽风点火,让南海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,各方你争我夺,矛盾重重。其中,围绕那些岛屿的归属权和开发权,成了各方角力的焦点。

南海海域内星罗棋布着众多岛礁,数量超过两百个。然而,这些岛礁大多规模有限,主要部分都处于海平面以下,露出水面的区域微乎其微,极易被潮水覆盖。这种情况使得它们难以用于军事用途。

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,我们的海军官兵就驻扎在那些小得不能再小的岛礁上,守护着国家的领土。起初,他们用竹子和茅草搭起了吊脚屋,摇摇晃晃的,感觉一阵风就能吹倒。每个岛礁上只能住5到6个人,顶着大太阳,日子过得特别艰难。

为了加强岛礁防御,我国启动了填海工程。然而,受技术条件制约,只能靠潜水员下水埋炸药来清理礁石,费老大劲才弄出个篮球场那么大的海上基地,这显然不是个长远的办法。

为了解决这个困难,咱们国家开始大力搞海上挖泥设备的制造,集中力量突破技术瓶颈。

【二、突破绞吸挖泥船技术】

近年来,我国为了捍卫海洋权益,大力加强了海军和空军的建设,先后装备了航母和第四代战斗机。同时,在南沙群岛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海造岛工程。

要想把活儿干好,首先得把工具准备好。

在南海搞人工岛,最大的麻烦是怎么把材料运过去。通常有两种办法:一是从大陆拉泥沙石头过来,但来回折腾太费时费力,南海这么大,离陆地又远,这么干划不来。

越南在非法占据的岛礁上进行填海造地,尽管离本土不远,但一年下来只增加了不到2平方公里的面积。效率为何如此之低?关键问题在于缺乏专用的绞吸挖泥船,所有造岛材料都得从陆地运输过来,不仅速度慢,成本也高得离谱。

另一种方式是从海底挖沙来造岛,这就需要用到特殊的工程船。这种船可以直接抽取海底的泥沙,用来填海造陆。相比其他方法,这种做法更直接,成本也更低。不过,这种作业需要专门的设备和技术支持,不是随便什么船都能干的。这种特种船舶通常配备有强大的抽沙系统和精准的定位装置,能够高效地完成填海任务。

2003年,中交集团天津航道局打算造咱们自己的第一艘绞吸挖泥船。不过那时候国外技术卡得紧,没办法,只能靠自个儿摸索,硬着头皮自己搞研发。

绞吸挖泥船干活儿其实挺简单的。它先用铰刀钻到海底,把下面的石头和土搅成沙子,再通过管子把这些沙子送到需要的地方,比如礁石区,用来填海造岛。整个过程得连续进行,跟修地铁用的盾构机差不多,都是靠机器挖土、输送、填埋。

要在海上快速建岛,还得搞定三大技术难题。这活儿看着简单,干起来可不容易。首先,怎么把海底的泥沙运到指定位置就是个麻烦事。其次,得想办法让这些泥沙稳稳当当地固定住,不能一涨潮就被冲走了。最后,还得考虑怎么让这片新陆地能长期使用,别过几年就沉了或者塌了。这三个技术难题不解决,填海造岛这事儿就难办成。

要搞定海底那些硬邦邦的岩石和礁石,就得有一把超级厉害的巨型铰刀。这把铰刀得像切豆腐一样轻松切开各种岩石,不管多硬都不在话下。

另外,挖泥船得能在南海这种环境恶劣的地方干活。那里一年到头风大浪急,所以船必须特别稳,定位也得非常准。

挖泥船还得能把泥浆送到十几公里外的指定地点。

新型绞吸挖泥船的核心性能可以概括为三大关键点:破碎能力强、作业稳定性高、排泥距离远。这种设备必须确保能有效粉碎物料,在复杂环境下保持稳定作业,同时具备远距离输送泥浆的能力。简单来说,就是破碎、稳定、远送这三项功能缺一不可。

填海造岛可不是件容易事,光是要解决固沙护岸、淡化海水这些技术问题就够头疼了。论技术难度和建造复杂度,这事儿跟咱们熟知的国产航母比起来,一点也不逊色。

经过中国几代疏浚工作者的不懈努力,中交天津港航局于2008年启动首艘国产绞吸挖泥船的研发制造工作。经过21个月的持续攻关,他们成功突破了技术瓶颈,实现了这一重要突破。

2010年,国内首艘大型绞吸式挖泥船"天鲸号"投入使用。它在建造完成时,综合性能在亚洲排名第一,全球位列第三。

咱们现在有了自家研发的高效绞吸挖泥船,在南海建岛需要的石头、泥土和水泥这些材料,再也不用大老远从陆地上运了,直接在岛上就能搞定。

【三、不辱使命的“大国重器”】

这艘巨型工程船长度超过127米,配备4200千瓦的强大铰刀,能轻易粉碎海底岩石。它每小时可输送4500立方米的泥沙到6000米外,并具备自动导航、操作和定位等智能功能。每天能处理十多万立方米的海沙,相当于为国家新增3万平方米的土地。

2013年,"天鲸号"首次前往南海进行填海作业。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,这艘船先后在永暑岛、华阳岛、南薰岛、东门岛、赤瓜岛、永兴岛、美济岛和渚碧岛等区域工作,成功造出了300万平方米的新陆地。

永暑礁原本只是南海群岛里一个不起眼的小礁石,位置虽然关键,但面积小得跟几个篮球场差不多,根本派不上大用场。后来“天鲸号”来了,只花了半年工夫,就把这块小礁石改造成了超过3平方公里的人工岛,面积一下子翻了300多倍,直接成了南海最大的岛。

永暑岛的建设意义非凡,它和渚碧岛、美济岛共同弥补了我国在南海缺乏大型军事基地的短板。岛上的军舰、战机和导弹能够覆盖整个南海区域,确保马六甲海峡航道的安全。这不仅大幅提升了我国对南海的掌控力,还对周边国家的不当企图形成了强大威慑。

“天鲸号”就是那种能让大海变成陆地的神奇船只。

凭借这些坚不可摧的海上堡垒,中国将切实具备捍卫南海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的实力。这些航母平台将成为我国在南海地区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支柱,让我们能够更有效地保护领海安全,确保区域和平稳定。这种战略部署标志着中国在南海事务中的主动权进一步提升,为维护国家主权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。

“天鲸号”堪称我国的核心装备,地位举足轻重。鉴于其他国家的虎视眈眈和购买意图,2017年5月,商务部果断发布公告:“为保障国家安全,大型挖泥船将纳入出口管制范围,未经批准,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出口。”

【四、“一带一路”再建新功】

过去13年,“天鲸号”在造陆工程中屡建奇功,为“一带一路”相关项目提供了重要支持。这艘工程船在我国海域开发中发挥了关键作用,有力推动了区域建设进程。它不仅成功扩展了我国的陆地面积,还为沿线国家的基建贡献了力量。“天鲸号”的卓越表现,彰显了我国在海洋工程领域的强大实力。

2017年,"天鲸号"肩负国家使命,前往"一带一路"相关国家开展建设工作。这五年间,它走遍赤道、北极、西非和东欧,在世界各地书写着"中国鲸"的精彩篇章。

“天鲸号”的首个任务在加纳特马港展开。面对海底坚硬的花岗岩,团队换上了最强劲的铰刀,成功突破施工难题。当地居民惊叹其为“全球最厉害的钻头”。扩建后的特马港,如今是西非最大的人工港口。

离开中国后,"天鲸号"如同一道耀眼的红色纽带,顺着"一带一路"的轨迹,将中国与沿线国家紧密相连。它不仅承担着基础设施建设的职责,更肩负着促进政治对话、文化交流以及和平发展的使命。

【五、2023,为祖国加一“点”】

2023年小年夜,国资委牵头,“天鲸号”回国后首次亮相,通过网络直播向全国展示“为祖国填海造地”的壮举。船上挂着三句激动人心的口号。

“造岛神器”向全国人民送上新年祝福。

“天鲸”展现开拓实力

2023年,中国迎来新气象。这一年,国家发展再添新动力,社会进步迈上新台阶。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经济腾飞,都为中国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各行各业都在努力,为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。这一年,中国不仅在国际舞台上更加耀眼,也在国内实现了更多突破。每一个进步,都像为中国的未来添上了一笔,让国家的发展更加稳健、充满希望。2023,中国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。

“天鲸号”施工现场的摄像头24小时不间断直播,超过2000万网友实时围观了这艘巨轮如何“开疆拓土”。大屏幕上,网友们还能随时查看中国陆地面积的变化情况,就像亲身丈量一样。

那天连云港天气恶劣,海上飘着大雪,风力达到8级,冷得刺骨,温度降到零下十几度。尽管风浪大得让人难以站稳,"天鲸号"却稳稳地停在港口外,像根定海神针一样,在风雪中忙而不乱地工作着。

“天鲸号”像一颗巨大的火龙果,它的巨型铰头直插海底。泥浆被粗壮的“手臂”迅速抽走,送往远处。两条“大长腿”稳稳地扎在海底,确保整个设备纹丝不动。

不远处,“天鲸号”挖泥船日夜不停地工作,24小时内就造出了3万平米的新地块,面积差不多有四个足球场那么大。这片刚填出来的土地,给连云港港口的扩建提供了更多可能性。

看到“天鲸号”为国家开疆拓土的壮举,网友们纷纷在弹幕中表达自己的兴奋和自豪。有人感叹“科技感爆棚,自豪感满满”,有人直接喊出“天鲸号,继续冲啊”,还有人感慨“为祖国感到无比骄傲”。大家一致认为“这简直太牛了”、“这才是真正的国之重器”。

连云港海域,“天鲸号”在恶劣条件下大显身手。面对复杂地质、远距离输送、设备损耗和紧迫工期等多重挑战,这艘工程巨轮凭借过硬实力,彰显了国家重大装备的非凡能力。

国家给"天鲸号"颁发了科技界的最高奖项——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,以表彰它的重大贡献。这个奖项是对"天鲸号"在科技领域突出成就的认可。作为我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,特等奖授予"天鲸号"充分体现了其重要地位。这个奖项的颁发,是对"天鲸号"卓越贡献的充分肯定。"天鲸号"凭借其杰出表现,荣获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最高殊荣。特等奖的授予,彰显了"天鲸号"在我国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。

目前,"天鲸号"正在钦州港进行航道清理作业。2023年,钦州平陆运河项目全面开工,计划对沙坪河、旧州河和钦江等广西地区河流进行河道改造,通过截弯取直和拓宽河面,打造一条能通行5000吨级货轮的航运通道。这条运河将直接与钦州港相连,建成后将大大提升西南地区对外贸易的海运效率。

中国的“天鲸号”并非孤军奋战,它的兄弟“天鲲号”早在2019年就已经投入使用,现在正在阿布扎比忙着挖泥填海。相比“天鲸号”,“天鲲号”的个头更大,挖得更深,铰刀更有劲儿,排泥距离能拉到15公里,这些本事都让它稳坐世界头把交椅。

科技发展日新月异,今年3月,我国推出了一项重大研发项目,打造全球第一艘铰刀功率突破1万千瓦的巨型绞吸挖泥船。这艘新船在性能上全面碾压"天鲸号",整体指标提升了两倍有余。

不难预见,一旦这些“国家重器”同步启动,参与填海造岛工程,中国展现的效率将令人瞩目。届时,南海区域的稳定将坚如磐石。

自2006年起,中国已经造出了200多艘不同种类的挖泥船。像“天鲸号”和“天鲲号”这样的船只,以及目前在建的最新款绞吸挖泥船,都证明了中国在自航绞吸挖泥船的设计和制造上已经全球领先。这些成就不仅展示了中国造船技术的巨大进步,也是中国从“海洋大国”迈向“海洋强国”的重要支撑,堪称国家的“重型武器”。

【】

《环球时报》记者实地探访“天鲸号”这艘造岛巨轮,揭秘其独特功能。这艘被誉为“海上巨无霸”的工程船,以其强大的挖掘和输送能力闻名。它不仅能在深海作业,还能将挖掘的泥沙快速输送到指定地点,效率惊人。天鲸号的出现,极大提升了我国在海洋工程领域的实力,尤其是在人工岛建设方面。它的技术突破,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。通过这次探访,我们更直观地了解了这艘“造岛神器”的实际运作情况,感受到其在我国海洋战略中的重要地位。

2.《“天鲸号”归来》 工人日报 2023“天鲸号”终于回到了它的港湾。这艘船在完成了一系列任务后,于2023年顺利返航。工人们欢呼雀跃,迎接这艘久违的船只。它的归来不仅标志着任务的圆满结束,也象征着团队的努力和坚持得到了回报。大家为这次成功的航行感到自豪,期待着未来的新挑战。

《天津造“天鲸号”正式投入使用》天津日报 2010

文章到此结束。